制定赛事环保标准 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飞速发展,取得较大成绩: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
在众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中,大型跑步、徒步比赛既能迎合公众对快乐健康健身的需要,又可作为各地政府和企业推介旅游、拉动消费、提高知名度的有力途径,成为近年来国内最炙手可热的赛事。
然而,赛事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巨大冲击。一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过后会产生大量的纸杯、海绵、塑料瓶、赛事手册、路线标志、宣传背板及剩余餐饮补给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在目前垃圾分类推行不彻底的状况下,很难被回收利用。同时,许多赛事在野外举行,赛事产生的废弃物一旦进入野外,清理成本更高、难度更大,相比城市路跑而言会对环境造成更加持久甚至永久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赛事公司的数量增长了十几倍,就赛事服务供需关系来看明显供大于求,赛事公司良莠不齐,急需导入高质量的赛事管理标准,并将赛事的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性纳入对赛事的考量及评估,对行业进行洗牌。
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的环保涉及从赛事用品设计、赛事补给技术、赛后废弃物处置及跑者环保意识、主办方环境责任等多个环节和层次。积极推动户外运动赛事环保,将有利于刺激体育产业社会创新、探索多方协作模式,进而全链条多层次的完善体育产业配套措施,注入环保、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并落实到操作层面,进而由体育产业推广到其他产业,促进全社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问 题
《ISO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无法满足中小型的赛事的需求。
目前,适用于大型赛事及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标准有《ISO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该标准适用于对公共赛事(如奥运会)、各类展览、演出及庆典等大型活动的管理。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该国际标准颁布后全球第一个实施该标准的综合体育赛事活动。该标准帮助组委会节省了经费,改进了能源、水、废弃物管理,增加了供应链的可持续属性,从管理体系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然而,对于更多中小型的赛事,《ISO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则显现出了局限性以及缺乏针对性,亟待相关方推动,尽快制定针对中小型赛事的标准预评估体系。
2022冬奥会已经提上日程,国际奥委会明确要求冬奥会相关活动必须符合ISO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如能在冬奥会之前可以制定赛事环保标准并在各种规模的赛事活动中践行,将会对冬奥会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极佳的案例及预热机会。
建 议
1、根据《ISO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或《GB/T 31598—2015》制定专门针对国内户外运动赛事的、更加具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标准,公开发布并在相关场合进行有效的倡导。
2、大力倡导针对体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社会创新,鼓励通过技术变革减少户外运动赛事对环境的影响,对致力于体育产业可持续产品研发的单位进行补贴或资金支持,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
3、要求并监督户外运动赛事举办地点的各级政府对户外运动赛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优先选择与所提供的赛事方案具有可持续属性的赛事机构合作。
4、鼓励各级政府协助赛事主办方提高赛事可持续属性,积极配合改进如赛事废弃物后端分类回收等与市政相关的问题。
5、鼓励赛事主办方将环保理念纳入采购、生产、服务、销售等各环节,以及对合作伙伴的考量,在行业内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对满足可持续属性的采购、生产、服务、销售等环节的供应商提供政策优惠或税收减免。
6、提高办赛门槛,在田协等赛事评级标准中增大可持续相关指标的比重,拒绝为无法达到户外运动赛事基本环保要求的赛事进行评级和认证。
7、支持能对可持续属性进行评估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并逐步引导可持续评估机构参与到社会生产和活动的各个方面。
8、积极引入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力量参与到减小户外运动赛事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协力将户外运动赛事打造成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综上所述,当下正是推动运动赛事环保的最佳契机。将体育赛事产业与冬奥会一起打造成实行可持续管理的范例,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体育赛事和冬奥会关注、了解可持续理念,提升公民意识与责任,向世界展示中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为可持续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落地打下基础、创造机会。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