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这条建议案为何引发几十家新媒体竞相转载?

作者: 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 2020-04-21

近日,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中国经济网、北京头条等几十家网站、新媒体等纷纷转载了“关于明文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教室的建议”,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


该建议由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主任蔡学恩律师提出,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聚焦“两会”| 关于明文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教室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对于学生而言,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教室有利有弊,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作为通讯工具可以方便学生随时与家长联系,同样也能作为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快更精准地获得资讯。


然而,相比之下,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教室的弊端则显得更为突出,心智发育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对网络资讯缺乏判断能力,容易遭受不良信息的干扰,逼真的网络游戏相对学习知识而言也更具诱惑力。


手机的电子产品里的辅助功能,比如音乐和照相机功能等则极易引发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沉迷于网络之中也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此外,学生采取不正确的姿势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或为使用该等设备而忽略户外活动,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8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受访者觉得当下未成年人沉迷手机问题严重,72.5%的受访者建议家长老师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57.8%的受访者建议从制度上保证幼儿园中小学禁手机的落实。


经国务院同意,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站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角度,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为教育部明文禁止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建 议  


1、要求明文禁止中小学生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入教室


目前除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带入课堂作出规定外,没有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对该等行为作出约束。考虑到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学生个人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秩序的破坏力,为保障广大学生的利益以及保证教师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认为非常有必要明文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教室的行为,并应为该等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规定,确保使该规定不会流于形式。


2、建立高效完善的家校联动机制


部分家长支持学生随身携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希望能够通过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可以随时与孩子取得联系。为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高效完善的家校联动机制,使家长与学校之间对孩子的去向信息能够做到无缝对接。这不仅能够增进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也可使家长和学校都能够更加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


3、要求学校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为遏制学生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课堂的风潮,教师当面没收学生手机甚至损毁学生手机的新闻也屡见报端。教师使用暴力夺取或损毁学生的手机不仅无法正确地打击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行为还极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认为教育部应当敦促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课堂的行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手段并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以令人信服的管理办法使学生和老师之间无需发生正面碰撞,力图将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降到最低。


三、总 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对于因人生阅历尚浅而对似海网络信息没有能力进行甄别,因自制力尚未炼就而无法抵抗网络游戏诱惑的青少年儿童,有必要通过政府的强力和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动配合,让正处读书好时节的孩子抬起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低下的头,看看远方的星辰想想凌云的志向。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电话
  • 位置